这八种说法反映了《孝经》真伪之争中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前五说还
这八种说法,反映了《孝经》真伪之争中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。前五说,还把《孝经》看作上古之书。后三说,都把《孝经》看成是后人编撰之书,即是伪书。还有一种折衷意见说,先秦虽然确实有《孝经》,但因文简义浅,传诵者甚少,经秦始皇焚书坑儒,遂告绝亡。到汉初,有些儒生利用《吕氏春秋》引用过的《孝经》文字,杂糅先秦各书,伪纂成今本《孝经》。指斥《孝经》是伪书的人,都是使用传统的辨伪方法得出这一结论的。特别是近代“疑古派”的先生们,“辨伪”大帚几乎要把早期的古籍都扫进伪书的行列中。然而,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,地下出土的大量的战国、秦、汉简帛文书的整理成果,却从根本上动摇了这旧有的方法和旧日的结论。近来,已有学者利用丰富的地下发现对古书的年代进行了“再认识”。他们指出,古书往往不题撰人,并没有概念明确的作者;许多古籍非成于一时,又非出于一手;有些古籍又经过后人整理,甚至也有附益和增饰,尽管如此,也不能把这些古籍斥为伪作。我们是赞同这种看法的。
《孝经》记载了孔子向曾参讲述孝道的言论,上古时没有后代那样的著作意识,讲述就是一种创作。孔子当然是《孝经》作者。但是,孔子最初的讲述可能是零散的,不系统的,比较口语化的,他的学生把这些言论记录下来,归纳整理,甚至还进行过文字上的润饰、加工。最初做这项工作的可能是曾参,后来是曾参的学生,因此,文中曾参也被称为“曾子”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孔子、曾子和他的学生(或学生的学生)都是《孝经》的作者。
《孝经》的成书,至迟不晚于公元前241年,这一年《吕氏春秋》修成,其中《察微篇》和《孝行览》都引用了《孝经》文字。所以,汪中《经义知新记》说:“《孝行》、《察微》二篇并引《孝经》,则《孝经》为先秦古籍明。”
有人指出,《孝经》与《荀子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孟子》等书文字内容有雷同之处,乃是《孝经》抄袭了这几种书。这个问题需要分析。如其所引《左传》有关文字,全是当时的名臣名言,这些言论也会通过一定的渠道在社会上传播,也可能载入官方的“史记”,其他人就有可能借用或发挥。这里并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,而是《左传》与《孝经》有着共同的史实依据。有人认为《孝经》与《孟子》也有些联系。清人陈澧《东塾读书记》说:“《孟子》七篇中,多与《孝经》相发明。”清人任大椿《孝经本义·序》说:“《孝经》一书,孔子为曾氏而作,而曾氏门人次而成之者也。……再传至孟子,复推明是书以昭后世。”(《有竹居集》卷八)他注意到孟子与《孝经》的关系是对的,但说孟子“推明是书”却缺乏根据。实际上,《孟子》思想与《孝经》的一些观点并不一致。那么,在《孟子》成书前后,对《孝经》进行过整理工作的人是谁呢?我们推测,可能是乐正子春和他的学生,或者是他的学生的学生。
乐正子春似乎与“孝道”、《孝经》有些特殊的关系。文献中关于他的孝行故事很多,而且往往与《孝经》的内容有联系。《礼记·祭义》里也记了他的论孝言论,说是“吾曾闻诸曾子,曾子闻诸夫子”。《礼记》及《公羊传》都有他孝亲的故事。从师承关系上说,乐正子春是曾子的学生,曾子临终,他与曾子的两个儿子曾元、曾申守在病榻边。他与孟子时代较近,而孟子约生于公元前385年,卒于公元前304年。认定《孝经》在战国晚期曾由乐正子春的弟子(或再传弟子)加以整理,就能够解释许多现象。
关于《孝经》的名称,也是一个长期纷争不已的问题。班固在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说:
夫孝,天之经,地之义,民之行也。举大者言,故曰《孝经》。
后人对此大有怀疑。我们认为,《孝经》称之为“经”,与《易》、《诗》、《书》称“经”意思并不完全相同。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书经》是汉人把儒家著作奉为经典后加上去的,《孝经》的“经”是道理、原则、方法的意思。事实上,书名、篇名中的“经”字并不都是“后代俗人”所加,先秦诸子书中其例甚多,出土材料中也有例证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《老子》乙本卷前古佚书中有《经法》、《十六经》等,皆为战国晚期的著作。邢昺《孝经注疏》说“经”是“常行之典”,突出了“典”的意思是不对的。皇侃在《孝经义疏》中说:“经者,常也,法也。……言孝之为教,使可常而法之……故名曰《孝经》。”这样诠释就比较妥当。用今天的话说,《孝经》就是“关于孝的道理”、“行孝的方法”的意思。《吕氏春秋》已引用了《孝经》这一名称,可见它在战国时甚至在最早成书时固已有之,并不是后代将它奉为经典后才加上去的。
二《孝经》的今文和古文、郑注和孔传
- 这两个窍门,帮你谈到一个“好价钱”[图]
- 招商助理是做什么的[图]
- 给排水工程师如何报名?[图]
- 项目经理需要考什么证书[图]
- 区分天然和人工天竺黄的方法[图]
- 都说左侧睡有益健康,具体有哪些好处呢?[图]
- 夏天防暑小常识[图]
- 非典有第三种传染方式[图]
- 生菜的营养价值食用效果[图]
- 冰冻的西瓜不宜吃[图]